海南日报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慢读丨京都里的海南文脉,居然在这家会馆 [复制链接]

1#

独在异乡为异客,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心中都会有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离开故乡越远、越久,乡愁就会越醇厚、越浓烈。所谓“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漂泊在外,总是故乡音最亲切,总是故乡人最关情。乡愁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可能意味着一个电话,或者一张机票,但是对于古代人来说,可能就只能是山河入梦了,毕竟关山迢迢,故乡一别,就要做好被“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准备。

自古以来,海南士子对这种乡愁可以说是深有体会,想要考取功名、出人头地,就必须远赴京师,此一去千山万水,且不说金榜题名路上的困难,就单说乡愁也够他们喝上一壶的了,纵使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面对这个问题仍然是无法解答。

乾隆年间,吴典出任翰林院编修,身为海南人的吴典深知琼籍士子背井离乡的苦痛,便联系琼籍在京名流,共同筹资置地,兴修琼州会馆,为此后百余年间往来海南与京师之间的羁旅之人提供了荫蔽之所,也为身在京都的琼籍人士找寻到了一个精神家园。从乾隆三十七年到民国初期,这间地处京师的琼州会馆里曾经居住过无数琼籍旅人,这里成为他们事业和人生的中转站,而经由琼州会馆走出的琼籍士人又对自己的乡亲后辈多有提携。百年间,琼州会馆承载着海南人的乡愁,在他乡维系着海南人的文化血脉。

京都会馆汇:梦里不知身是客

如果你是一位生于明清两代的读书人,如果你有幸一路披荆斩棘得到了进京赶考的资格,那么,在来到京师之后,举目无亲的你有很大概率首先会来到宣武门以南的胡同里,找寻属于自己的家乡会馆。

北京琼州会馆遗址(今宣武区陕西巷17号-1号)。

明朝永乐年间,科举之风日盛,每逢大比之年,四方士子齐聚京师,一时间各大旅店饭庄人满为患,经常是一铺难求,远道而来的考生们不但要认真备考,还要为住宿吃饭一类的杂事发愁,再加上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则对故乡更加思念,这也大大影响了考生的发挥。鉴于此,一些先期进京的故里名士便思索着如何让自己家乡的考生们在进京备考时获得最大的便利,他们集资在京师购置地产,并将其分为若干小间,专供进京赶考的家乡学子在考试期间住宿,并名之曰“会馆”。到了清代,京城里已经汇聚了大大小小四百余家会馆,而且住在其中的人也不仅仅是前来赴考的举子了,有些人甚至在考取了功名之后也不愿意离开会馆。毕竟官场险恶,俗务喧嚣,惟故里乡音能够让人稍感欣慰,会馆的大门就像是通往故乡的捷径,门里是淳朴的乡情,门外则是繁杂的俗务。会馆名称可大可小,大则以粤东、酉西之类的区域命名,动辄包含数个州府,小则以浏阳、常熟等具体的地县为名,专门接纳本县同乡。至于一地的会馆大小、条件好坏、数量多少,则大多由此地在京做官行商的人数和情怀而决定。由于海南能进京赶考的人数相对较少,在京为官经商的人数也不多,很长一段时间里,琼州士子进京赶考都没有一个固定的落脚点,只能寄居于旅馆之中,衣食住行多有不便,这大大影响了海南学子在考场上的发挥。

京都琼州会馆:义举解同乡千愁

乾隆年间,琼山名士吴典考中进士,在翰林院做编修,一路走来,吴典对海南士人在科考途中所受的苦深有感触,为官后不久,他便积极联系琼籍在京人士,筹备修建琼州会馆。吴典的义举很快就得到了响应,从此,海南学子进京赶考再也不必为食宿发愁,同时,琼州会馆也成为在京琼籍人士经常聚会、商谈的地方,琼州与京师相隔万里,而在这万里之外,琼州会馆乡情存焉,来此可一解思乡之愁。在家乡琼山读书时,吴典就以好善乐施著名,他经常帮忙出资修桥补路,始终关心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在翰林院任编修之后,吴典对故乡仍是充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